媒体报道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出版

2016-03-11 来源:出版商务网 王宜清

  编者按:近日,中国版协少读工委文学读物研究会第十三届双年会在昆明举行,来自全国少儿领域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针对当前儿童文学的持续发展劲头,进行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出版”的主题研讨。

  中国书业在经历了2012年、2013年连续负增长后,2014年、2015年开始以3.26%、0.30%的增速缓步回暖。作为拉动中国书业增长的三大主力板块之一,童书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和提振信心的作用,2014年、2015年分别贡献了17.65%、18.18%市场份额,赢得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童书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发声。

  在童书出版业中,儿童文学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童书的十个细分市场中,儿童文学占据其一,却贡献了四成多的市场份额。显然,童书市场的良好发展,得益于儿童文学图书的持续升温和拉动。正所谓“得儿童文学者得‘天下’”也。

  中国版协少读工委文学读物研究会第十三届双年会,正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的。中国版协少读工委文学读物研究会已持续开展活动25年,举办研讨会13届。研讨会曾前瞻性地提出过诸如畅销书、原创文学、市场化、大数据、产业转型等重要议题,这些议题的研讨,在中国童书业的发展进程中曾起到过独特而又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本次双年会由中国版协少读工委文学读物研究会主办,晨光出版社承办。研讨主题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出版。强调童书出版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参与感和亲历性思考。著名作家、学者、媒体人和来自全国专业少儿社的文学编辑、社长、总编们共计八十余人参会。研讨会由中国版协少读工委文学读物研究会会长陈效东和会长兼秘书长孙建江分别主持。

  “黄金十年”品质思考

  在本次双年会上,大家热议最多的话题之一是关于少儿出版的黄金十年。文学读物研究会原会长、出版人、作家刘海栖认为,中国童书业出现的黄金十年是一个客观存在。但黄金十年对提高儿童文学的品质有没有起作用,能不能起作用,这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在高歌黄金十年的当下话语中,这是非常难得的清醒思考。

  明天出版社副总编徐迪南认为,过去十年,是中国儿童文学读物出版产业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冷静审视,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少儿出版界和整个出版界一样,也充溢着某种物质嘉年华的气息,面对国内急剧增长的儿童文学阅读需求,少儿出版界暴露出不少由前期储备不足而引发的问题。在这个热闹的时代,中国少儿出版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基础性的工作,补好课,才有可能走向下一个更为广阔和丰富的“黄金十年”。

  在评论家、浙江师大教授方卫平看来,黄金十年的成就似乎更多体现在市场方面。与80年代极为自觉的艺术努力和跃升相比,当下的创作尚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应该意识到数量要向质量转移,外在的热闹要向内在的自省提升,儿童文学的品质应该在市场化进程中不断锤炼和提升。他认为应警惕“平庸之恶”。

  作家、湖南师大教授汤素兰认为,自己就是读书、教书、编书、写书的生活状态,完全离不开一个书字。她以“中国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繁荣与隐忧”为题,梳理了自己从2001年成都双年会提交“儿童文学能畅销吗”论文,到现在畅销书已经成为榜单常客,这中间的15年历程。她表示,如今的儿童文学与15年前的儿童文学相比,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变化实在太大。儿童阅读、媒体、出版社、作家,四者合力,共同打造了目前的黄金时代,值得大家共同珍惜。但在繁荣之下,还埋藏着一定的隐忧。比如出版市场的巨大需求与作家队伍的贫弱,这之间的反差;比如儿童文学思潮流派的消隐和个性化旗帜的缺失;以及这个时代写作的图像化和娱乐化而带来的浅薄化和反智化;更要注意多元价值背后核心价值的缺失。

  作为文学读物研究会历年研讨内容的规划者和设计者,出版人、评论家孙建江清楚地记得2001年的情景。他接着汤素兰的话题说:当年青年作家汤素兰曾在会议上发问我们的原创儿童文学能畅销吗?她的疑惑不无道理,因为在当时,诸多少儿社连文学编辑室都撤销了何谈有计划有规划地出版儿童文学作品?然而,也仅仅15年的时间,童书出版,尤其是儿童文学出版用海飞先生的话说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品种由1万增加到4万,码洋规模由1.9亿到100个亿。儿童文学不仅成了所有少儿出版社重兵把守、重金投入、重点推进的板块,全国570余家出版社中有550余家涉猎儿童文学出版。在童书出版的十个细分市场中,儿童文学居其一,却占有四成多的市场份额,一骑绝尘,独领风骚,儿童文学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当年的青年作家如今的著名作家,汤素兰本人的作品也成了众多出版社争抢的对象,她的《笨狼的故事》销量已突破一百万册。原创儿童文学能畅销吗?答曰:能。当然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孙建江特别强调,我们文学编辑们都是这一巨变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能够躬逢其盛,何其有幸。

  市场竞争中追求原创精品

  浙少社文学分社社长王宜清以“这个时代的使命和宿命”为题,着重介绍了浙少社原创文学坚持初心潜心耕耘,在国内成立首家以儿童文学为主打内容的分社情况。她介绍,浙少社文学分社(中心)近五年来,每年以近1个亿的码洋规模增长,至2015年,该分社销售码洋已达5.19个亿,销售毛利9200余万元,年出书品种近200种,畅销和常销兼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屡获国家级大奖。2015年,既有的编辑中心的设置已无法适应内部发展的需要,于是,以儿童文学为主要产品内容的文学分社应运而生。编辑队伍也由五年前的5人扩充至现在的13人,团队始终保持着高效运转。分社之所以有如此的业绩,得益于浙少社儿童文学资源的长期积累,得益于对选题的长远布局,对出版大背景的较好把握,对潮流脉动的及时捕捉,以及对作者的发现和悉心维护,对产品的精益求精深耕细作。

  对此,福建少儿社社长陈效东说,作为中国童书的领头羊,浙少社连续13年保持全国童书市场占有率第一,目前童书10个细分板块中,儿童文学板块拥有整个童书市场的4成多份额,而浙少的儿童文学市场份额是该社总市场份额的8成。足见浙少儿童文学之强大,浙少的成功具有标杆意义。

  湖南少儿社副社长吴双英结合该社的年度选题规划指出,“原创力是根本的生产力。我们将迎来原创文学最好的发展时期。现在很多成人作家也纷纷投身儿童文学创作,开启和儿童文学作家联手共同繁荣儿童文学的新气象。从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以社会效益为先,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我们如何把握机遇,立足长远,营造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产品和产业布局,站在十三五的起点,站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融汇点,我们必须登高远眺,明确思路,调整战略,以激情推动原创出版,以机制促进精品生产,以担当传承中国文化,以创新促进品牌提升,以借力推动数字出版,以跨界实现IP运营。”

  原创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家意识”

  《儿童文学选刊》主编梁燕认为,儿童文学的出版要强调“大家意识”。此前,她曾就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大家意识”发表过自己见解。这次她把思考的方向转向了儿童文学出版。她认为,当前的出版冠以黄金十年,大家共享繁荣,但隐忧更要面对。尤其是目前的重复出版和主题雷同,这是一种非大家的姿态。市场选题膨大注水;主题出版浅表操作,这不仅使作者的创作失去了应有的高度追求,也使读者失去了对这类选题的兴趣。她建议,在当前的出版生态下,出版要有高度,要从容,选题的策划要创新,要尊重作家和版权,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要守住出版的底限;同时编辑要等待作家,培养市场,做有大家意识的编辑。虽然目前的出版有苦衷,编辑有局限,但希望这样的阶段在大家的努力下,过程会更短。

  儿童文学出版“大家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出版生态。为此,江苏少儿社青少年读物事业部主任陈文瑛指出:一个良好的出版生态,是编辑特别盼望的。今天我们谈全球化语境下的儿童文学出版,谈论我们能做什么的同时,也应该好好想一想,该怎样做能使我们的出版生态趋于良性。也许会有人说,我就是这大潮中微不足道的一滴水,做不了什么改变潮流的事。我并不以为然,生态不好,我们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是受害者,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有自觉意识去做有职业操守的事,为了改善这个生态不做有害的事,我相信那些不良现象就会大大减少。一个良性的出版生态对文学创作者来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他们就不用像现在这么辛苦了,写作也会因此从容很多吧。这终将会对我们的儿童文学出版带来良性的影响。

  国际安徒生奖和走出去

  中国版协原副主席、出版人、评论家海飞指出:从1996年到2016年,我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儿童图书出版、儿童阅读推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与世界上的儿童文学强国、童书出版强国相比,依然还有差距。这些差距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品格局的差距,二是作品想象力的差距,三是作品翻译上的差距。但同时,他也认为,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我们的童书出版,正迅速国际化,呈现的是全面开放、生动活泼的可喜局面,我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和童书出版繁荣发展,大国崛起,黄色的脸正在发挥世界的影响力。他介绍了国际安徒生奖的运作规则,以及国际安徒生奖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得出乎意外,现在中国的诺贝尔奖已收入囊中,号称“小诺贝尔奖”的国际安徒生奖也要积极跟进。他曾在2015年的上海国际童书展做过三个预判,其中最后一个预判,就是象征儿童文学出版和创作顶峰的国际安徒生奖向我们走来。为此,他曾向外国友人信心满满地说,中国起码有四五位作家可以获安徒生奖。2106开年就从IBBY总部传来了曹文轩入选国际安徒生奖五人短名单的喜讯,我们更有理由期待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够成真。

  晨光出版社副社长潘燕认为,在云南,即使在最边远的少数民族山区,也能感受到全球化的气息,所以我们的出版思路也要随之而改变。应该从全球化语境的全新视角去构建新时代的民族地域文化。

  陈效东认为,中国少儿出版已经在步向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且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比如合作成立出版分社,并购海外儿童出版机构,比如邀请国外知名作家、画家到中国进行体验和创作,我们的作家在国内外书展上就儿童文学创作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等等,可以说,中国儿童文学出版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而有效地将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推向世界,希望让世界看到并分享中国儿童文学出版成就。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国少儿出版正承载着从出版大国走向出版强国的使命,我们少儿出版靠什么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让中国儿童文学进入全球市场,就像今天有的代表发言说的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让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输出版权,还可以为国外读者追捧和喜爱,成为国际少儿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成为国外学校推荐给他们学生阅读的必读书目。这个目标很宏大,也有些遥远,但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这一方向迈进。

  做有光芒的编辑

  永远以舒缓语调叙述人情风物的作家、上海师大教授梅子涵,在发言中带出了这个议题。一如他在新书《绿光芒》里所表现的平和淡定的腔调,他郑重地向所有在座的编辑提出,编辑要有光芒,要用自己的视野照亮作家。编辑不要慌慌乱乱,悲悲切切,忙忙碌碌。编辑应当有足够的信心和作者去讨论,平等地对话交流。编辑要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书桌,品着咖啡,优雅地写着审稿意见,写着自己的作品。

  梅子涵的发言引发与会编辑们的强烈感触。保持阅读的状态,有着自己的职业展望,有着内心的腔调,优雅自在,从容平静,恐怕没有哪一位编辑不向往。可是,在喧哗骚动、忙碌逼仄、严酷的市场竞争当下,编辑不仅要承受心灵煎熬还得付出超量的体力重负,优雅谈何容易。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文学室主任、作家彭学军认为,作为编辑,要在出书前问一问自己:我一定要做出这本书吗?我们要出那些好书、有品质的书,只有好书、有品质的书,才能在市场、口碑、传播、影响力方面,得到多重的认可。北京少儿社策划总监、作家安武林更是以“每个作家都是狗娘养的”这一兰登书屋的出版旧事切入话题,调侃了作家、编辑、出版商之间的关系。福建少儿社副社长、评论家杨佃青赞同梅子涵的看法,认为现在和过去,都有会发光的编辑。但在实际操作中,现在要做发光的编辑太难了,全国500多家出版社面对为数不多的儿童文学的成熟作家,出版资源的不平衡,这本身就是一件没法平等的事情。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出版社,编辑邀约名家的组稿压力非常之大。

  陈效东说,虽然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和经营指标的加压,儿童文学编辑负担的工作任务大大超过以往,超过其他同行,很多儿童文学编辑整天忙碌,不是陪作家进行校园讲座、签售,就是在陪作家进行各种阅读推广的路上,像有的编辑感叹的,编辑的光芒,成了“光-忙”。但我们的辛苦和荣耀,都来自儿童文学。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在忙碌中保持清醒的认识,不忘初心,守住本真,我们才能成为有光芒的儿童文学编辑,收获一份喜悦和荣光。

  当然,编辑是一种职业,有着自己的职业属性。正如孙建江所言:编辑从来都是一群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人。无论作者多有名、多火,编辑总是习惯性地站在他们的背后,总是用欣喜、欣赏、欣慰、欣然的目光注视着这些曾经的合作伙伴如今的公众人物。在幕后辛劳,在背地操心,在心里分享,这是编辑的人格操守。从做编辑的第一天起,编辑们就认可并接受了这样的职业规定。编辑有时也会走上前台。但那多半是作者受到无端攻击,受到了莫须有的诋毁,受到了不该有的伤害。编辑挺身而出,为的是替作者遮挡横枪冷箭。这时的编辑又很像是一个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战士。他们维护的是读者和作者的权益,维护的是社会的公道。他们很平凡,但又很不平凡。他们心里装着读者,装着作者,唯独没有装着自己。这就是编辑。这也许就是梅教授所说的有光芒的编辑吧。

  做有光芒的编辑,无疑是本次会议最走心的一个议题。专业,专注,有情怀,依然是这个时代好编辑的注脚。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