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华教社的转型,在路上

2016-03-10 来源:百道网 王君校

  【华教社30周年专稿】关于出版社转型探讨的文章很多,从最初“新媒体是否替代纸质图书”各执一词,到“不转慢慢死,转了死得更快”,再到今日全球出版业发展大都出现问题,纷纷谋求新的商业模式。尽管出版社有其文化特殊性,但大量库存、成本上升等问题与中国其他产能过剩行业有相似之处。中国经济处于调整和转型期,倡导创新、创业精神,出版业基于整体下滑态势,不论是向“互联网+”转型,还是扩展、延伸产业链,都应该做点什么。华教社利用五年时间做了些转型尝试,值此30周年之际,总结一下,并与同业交流。

  信心——

  当技术革命取得突破并在全球应用的时候,给了企业家创造价值的机会。颠覆式的新企业层出不穷,传统企业面临转型压力。但全球知名企业转型成功的案例很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转型是艰难并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华教社实施企业化管理到成为企业主体,在传统出版领域摸爬滚打时间不长,尚未触及到转型天花板。但时不我待,被大趋势裹挟其中。在“转不转、做不做、等不等、行不行”的头脑风暴之后,最终导致华教社决定尝试转型的信心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外文局的大力支持。

  2010年,周明伟局长提出“转型、创新、务实”的要求,并连续多年写入中国外文局工作要点。在各种会议及工作研讨中,局领导每每都会强调“转型”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在转型探索方面安排专项资金。在局属企业领导绩效考核中,也将转型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这些足以证明局领导的高瞻远瞩和对下属单位实施转型的殷切希望。华教社的各种转型项目申报均得到了局领导、局机关部室的肯定和积极支持,不仅要求我们大胆推进,勇于尝试,还给予了转型资金扶持。2014年初,华教社探索混合所有制模式,局长办公会议批准了华教社发起并成立北京华语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华教社向“互联网+教育”转型奠定了基础。中国外文局对转型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对转型资金的大力扶持,对体制机制创新的积极推动,给了华教社探索转型的良好环境,更加增强了华教社坚持转型探索的信心。

  二是长期坚持质量效益型经营理念。

  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坚持质量效益型经营理念是华教社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现有传统业务领域,华教社高度关注企业产品品牌、提升运营效率、注重管理财务指标、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小规模出版社,华教社以利润为核心,人均码洋、人均利润等指标均达到同业较高水平。在大约六年时间里,积累了三千多万的自由现金流。华教社有了现金流的保障,增强了转型的信心。

  三是华教人的集体共识。

  在华教社努力打造的企业文化中,“永不服输、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核心内容之一。面对市场变化以及企业不断发展,华教人每天都在处理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华教人具有永不服输的勇气,认为有困难就一定存在解决困难的方法。转型困难重重,成功率低,原有观念、思路都需要调整,尤其是领导集体学习、更新观念的任务很重要。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华教人上下几乎一致认为,要顺应趋势,勇于面对困难,大胆转型,争取抓住机遇。

  认识——

  华教社认为,传统图书业务尚有发展空间。尽管纸质图书销售整体下滑,但成本上升、库存积压、利润下降应属于企业自身经营问题,不能简单说明读者阅读习惯的完全转变。比如社科文献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外研社等等专业出版社依然有较大发展潜力。传统出版近些年来有些迷失,比如一味扩大规模,盲目增加出版范围,对作者尊重不足,取消了“读者服务部”等等,这些做法都背离了市场规律。在传统纸质图书领域,聚焦出版业务板块,强化品牌,经营好“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把两个群体的服务纳入出版社固定成本。同时,强化高管团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市场化水平,传统业务依然可以获取到双效益的回报。

  华教社在战略方向的选择上,遵循“寻找高获利、可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原则。尽管传统图书业务依然存在增长空间,但基本上算完全竞争市场,对企业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投资回报率低。因此,转型是华教社战略方向的必然选择。鉴于国有文化企业追求利润并非惟一目的,华教社的转型围绕着以汉语国际推广的方式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目标,逐步从“传统业务+互联网”向“互联网+教育”转变。

  华教社认识到,转型业务大都涉及新领域,要以创业思维运作,敢于试错,接受失败,最终才有成功的可能性。特别是“互联网+”转型领域,华教社遇到两个瓶颈,一是现有团队知识结构与新媒体要求不匹配,培训与再学习短期内很难达到效果;二是国有文化企业政策限制,即便高薪聘请新媒体员工,但在融资、股权分配、管理模式等问题上依然无法遵循新媒体规律运作。因此,华教社转型的前提条件就是解决这两个瓶颈,需要新思路、创造性地突破瓶颈限制。

  华教社认为,股权投资是企业完善三项活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的方式之一。华教社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需要加快投融资行为,以期望在相关多元化领域扩展业务,并为今后快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华教社认为,转型成功的标志,早期是企业收入大幅增加,而且转型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50%以上,最终实现传统业务与互联网业务无缝融合,一体化经营。

  华教社认为,转型不一定是转行。尤其是国有企业,在政策、融资模式、管理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与民营企业和私企有很大差异。不能完全以追求更高利润、更快增长市场为导向,随意转行。特别是国有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承担着国家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华教社的转型要围绕着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在有限定条件下去寻求突破。

  华教社认为,转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今后工作的“常态”内容。尽管对转型之难有充分预见,但不可遇难则退,左右摇摆。只有披荆斩棘,自我颠覆,华教社才有希望转型重生。

  行动——

  在传统业务+互联网领域,华教社陆续开发了iBooks图书、汉语学习APP客户端、电子书、i-chinese基础数据库、方洲新概念作文数据库、作文手机报、数字阅读、纪录片拍摄、中外互助教育平台建设等转型项目。同时,华教社支持、鼓励员工内部创业,以虚拟创业组织的方式拓展新的业务板块,提供资金和其他服务保障。目前,华教社聚焦于互联网教育相关业务拓展,正在内部孵化国际汉语游学项目、汉语教师培训项目、国内作文库评点网项目、方洲新概念作文培训项目、“来自中国声音”APP短视频新媒体项目等等。

  为了解决“互联网+”转型瓶颈问题,华教社发起成立了混合所有制公司—北京华语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股权性质为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团队个人资本三部分组成,华教社占相对控股地位。这种模式以股权方式“混合”进来高端技术人才、新媒体运营人才、新媒体高管人才,薪酬体系、管理模式、融资模式等均按照新媒体创业公司规律运作。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该公司开发完成了“Chinesebon”—全球首个汉语学习移动视频平台,致力于整合全球汉语教师资源、产业资源、学习者资源。该平台为华教社传统业务全面转型奠定了基础。

  华教社积极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在相关多元化领域扩大经营范围。 2009年投资500英镑入股英国伦敦分社(Sinolingua·London),持股50%;2013年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入股北京中投视讯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持股0.6757%;2014年投资1156万元人民币入股北京华语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持股34%;2015年投资250万元人民币入股香港五月出版社,持股50%。

  在路上——

  五年多时间的转型探索,让华教社进一步认识到传统业务转型的难度,学习到了更多新媒体运营知识,知晓了投资、融资活动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对混合所有制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整合人才资源、把握新媒体运营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目前,华教社各项转型业务均在努力爬坡中,内部孵化的新项目层出不穷,华教人将30周年作为转型发展的新起点,保持团结、创新、拼搏精神,奋力前行。

  转型之路漫漫,华教社依然行走在路上。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