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中原石油报》副刊《劲草》为读者构筑——有“油味”的精神家园2016-03-0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韩为卿
企业报的文艺副刊,承载着一张报纸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积淀,是企业及其职工家属的情感家园、审美殿堂、品位坐标和精神圣地。 《中原石油报》自创办之日,《劲草》文艺副刊就顺势应时,以其浓郁的“石油味道”兼容并蓄,集风起云涌的历史事件、跌宕起伏的个体情怀、探求真理的争鸣论辩、文质彬彬的书卷气息等形成了难以复制的“油味”“底色”和“亮色”,在30多年的坚守中塑造了自己的特色。 “味道”耐品 创办35年来,《中原石油报》以“立足油田、面向生产、服务职工”为宗旨,集中宣传报道勘探开发、生产经营、工程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以多元文化形式积极反映中原石油人艰苦奋斗、奉献进取、开拓创新的风貌。 撷取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中原石油报》把文艺副刊取名为《劲草》,明确了“繁荣石油文学、弘扬石油精神”的定位,每周一期,集行业性、地域性、大众性于一体,具有独特的“油味”文化品性。 特别是1993年中原油田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来,《劲草》及时推出《西部石油丰碑》《西部石油人》等专栏,通过日记、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种形式,记录了中原石油人“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风貌,极强的现场感给读者以感染力,更成为油田职工表达情感、传播思想、陶冶情操的散发着“油味”的精神家园。 “底色”动人 《劲草》不仅“烙”上了浓郁的“油味”印迹,更突出行业底色,体现地域特点。石油人对石油行业、石油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最有石油味道、最有石油底色的文章,也最能打动石油人的心扉,激起感悟和共鸣。 《劲草》先后开辟《濮阳风俗文化寻踪》《黄河的传说》等专栏,增强了报纸的开放性、博览性和可读性。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职工,《劲草》成为新闻的延伸版。副刊用新闻的敏感、文化的视角、文学的手法,让内容与新闻更近,与现实更近,与生活更近。 今天,社会表达日益多元,《劲草》副刊主动担当,与正刊新闻相辅相成,主动呼应,《劲草》的新闻性不是在时效性上,着重在重大新闻事实的经历感受和观察思考上。人们在感受文化和艺术的同时,又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多了一种文化的思辨。 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副刊编辑都会提前策划,组织专版。去年抗战胜利70周年,《劲草》副刊于3月即开始刊发由油田职工郝敏芳撰写的描写濮阳抗战故事的纪实性长篇小说。针对社会热点话题,副刊编辑在《乱弹琵琶》专栏独辟蹊径,另立视角,直言快语,在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更让企业报副刊成为新闻“富矿”。 “亮色”不断 报纸副刊作为一种别样内容的文化载体,最能反映时代精神,是社会生活的再现。而企业报副刊,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品位格调、文化积淀和精神品质。 《劲草》正在打造一支文化“石油军”,如对于油田职工杨德现的小说《翠芬姐》,副刊编辑多次与其交流讨论,杨德现先后四易其稿,在主题深化、篇章结构、细节加工等方面精细处理,发表后广获赞誉;从一名普通的厨师成长为一名较成熟的诗人,普光气田职工陈锡让自言鱼儿离不开水,如今他已成为在该报副刊发表诗歌最多的人,走向了《青海湖》文学月刊等全国知名文学高地;依托这一平台,一大批文艺骨干脱颖而出,让中原油田乃至中国石化的文艺创作“亮色”不断。 该报《劲草》《魅力川东北》两大文艺副刊已累计出版1700多期,先后有150多件(次)刊发的作品荣获省部级以上副刊好新闻奖项,其中一等奖30多篇。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