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区域协作浮出水面

2016-02-2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李雪昆

  《传媒教育》专家顾问委员会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柳斌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陆绍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 郭庆光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 高晓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尹明华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石义彬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 聂震宁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赵丽芳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刘 伟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 张 昆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 曹顺庆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范以锦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吴 飞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阎立峰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韩立新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顾理平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张志安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董天策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李文冰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 郑剑平

  □本报记者 李雪昆 实习生 许可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传媒业是紧随时代发展的行业,传媒教育也应时刻关注媒介环境和社会变迁。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传媒教育领域打造区域合作的新模式便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区域共享、协同发展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题,也是传媒教育的新主题和新模式,在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建立京津冀新闻传播院系区域化教学研究共同体,各地传媒院系借此创新合作的模式,看到了未来的方向,传媒教育的变革由此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打破区域壁垒

  协同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区域、院校之间的壁垒,打通沟通交流的渠道最为简单而核心的就是对话。北京市新闻出版类专业群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表示,信息传播最简单、最直接的形式就是沟通,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基本形式同样是沟通,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改革创新更需要沟通。

  早在2013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牵头承办了“北京市新闻出版类专业群”项目,该项目开展3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而“京津冀新闻出版类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暨经验交流会”的成功举办,则将新闻传播教育的沟通交流扩展到3个地区,更多的院系和师生将由此受益。

  “在媒体发展和社会变迁不断对传媒教育提出新要求的情况下,搭建区域性的交流研讨平台,将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高晓虹认为,将北京市新闻出版类专业群这一平台扩展到京津冀所有的新闻传播院系,将使这个教学改革的成果起到更大的示范意义。

  参与讨论的各院校负责人纷纷表示,区域协同的新模式体现在专业群的建设上,新闻出版类专业群适应了当前学科建设与发展潮流,专业群中不同地区的不同呼声和充分对话不但能够打破高校之间的壁垒,更能打破地域之间的壁垒。高晓虹介绍,以学科为交流的通道可以充分发挥彼此的优势,联合创新的力量,有效整合和创新资源。

  “对话应该是传媒教育变革的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胡百精认为,对话能够形成一种合理的交流氛围,只有充分的对话,才能让各区域、各传媒院系的优势资源充分流通,实现协同进步。

  优势资源共享

  区域协同模式下,传媒教育需要更加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充分互动能够让教学、科研等丰富的优势资源在区域、院校间充分流动。高晓虹认为,新闻传播学科具有实践性、交叉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很好地契合了传媒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创新。

  从2015年春季学年开始,中国传媒大学承担了“北京市新闻出版类专业群”项目的“双培计划”,首次在招生中招收了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的新生,“双培计划”采用了3+1的培养模式,学生入校即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3年,第4年即在录取学校学习。高晓虹介绍,根据近一个学年的反馈,3+1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带动了校际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改革创新,使教学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得以提升。

  协同发展的流动模式不仅体现在教学实践上,更体现在信息沟通上。在媒介环境变迁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北京市新闻出版类专业群建立起了依靠新媒体手段随时随地传递信息的线上专业群。

  协同发展是要打造新闻传播类专业共同体,而这种共同体是被各高校逐步认识和接纳的。北京市新闻出版类专业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王晓红认为,“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各院校都有各自的特色,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可以形成更大的力量。”

  “我们现在存在一种融合以外的竞合关系。”王晓红解释道,“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我们是竞争对手,但是我们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提升中国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现在面临共同的困惑,在学科的培养上、学科的设计上,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多元人才等多个方面都需要我们共同探讨,因此,大家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共同体在一起更好地交流和互动。”

  协同发展尝甜头

  在各院校间的交流中,《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发现,新闻传播专业院系协同发展模式体现的是大学的开放和共享精神,各个院校在立足资源共享的教改建设中充分将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资源向兄弟院校开放,能够推进许多重要工作的开展。

  “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高校教学科研的区域共同体。”针对北京市新闻出版类专业群3年来的工作成果,高晓虹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进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通了首都乃至京津冀地区高校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资源,深化了彼此的教学科研交流。

  在协同发展的大平台上,各个传媒院系均已尝到了甜头,15所专业群院校参加了专业群成立之初的电视高峰论坛;9所专业群院校与千龙网签约共建新媒介素养教育基地;11所专业群院校参加了第三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典礼;多所院校参加了“传媒教育:契合媒体融合战略下的协同发展”研讨会……

  从北京市新闻出版类专业群到京津冀新闻出版类专业群,针对未来的发展,王晓红介绍,将从建构区域教学共同体、共创学科发展路径、实现学术资源共享、搭建学生交流平台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壮大这一协同平台。

  “双培计划”的教学创新、学术成果的共同出版、学术资源的互为带动以及实习基地的资源贡献,已经将区域协同的传媒教育新模式演绎得日益丰富。未来,京津冀新闻出版类专业群无疑还将推进各院校之间教学团队科研合作模式,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产学研的网络创新平台。

  互联网时代,传媒教育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王晓红表示:“互联网时代的共享将会是院校间打造专业群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也会是院校间培养新闻人才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区域共享、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也已成为传媒教育的新主题和新模式。面对新的变革,各地传媒院系正借此创新合作模式,而这其中,在对话中的深入了解,了解后的深入合作,合作带来的共同发展,无疑让实践者尝到了甜头。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